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游戏资讯 >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啥关系(李自成和张献忠谁先死)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啥关系(李自成和张献忠谁先死)

编辑:admin来源:网友投稿更新时间: 23-01-27 11:12:52

本文目录一览:

  • 1、李自成和张献忠有上下级关系么呢?
  • 2、中国古代张献忠和李自成什么关系?
  • 3、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关系
  • 4、《明史》中的张献忠和李自成,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李自成和张献忠有上下级关系么呢?

首先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李自成和张献忠同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一生颇有交集,但一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即便是李自成攻陷北京,灭了大明王朝,张献忠依然不是李自成的部下。这两位被封建文人与资产阶级学者描绘为杀人魔王、“狡黠善骑射”盗贼的大西王、大顺王,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呢?且让我们按照他们的生命历程依次为您展开叙说。

一、一对互不相识的同庚陕西老乡

李自成世代居住在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儿时给地主牧羊,后来应聘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崇祯皇帝上任大改革,驿站也在裁员减岗之列,“领导”终于抓住了李自成丢失公文的“小辫子”,就这样,他“快递”也没得送了,光荣下岗。

张献忠和李自成同年同月生,大李自成4天,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树涧堡。参军后,在延安府当了“辅警”捕快,不过也因为犯了事被开除了。

二、两个揭竿而起的创业伙伴

李自成工作丢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县令要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被亲友救出,怒杀债主。而此时妻子韩金儿和盖虎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

穷愁潦倒、命案在身,崇祯二年,李自成同侄儿李过跑到甘肃甘州参军,随后在甘肃榆中举事响应起义,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年后,看周边战争的烽火烧遍了整个陕西,生性勇猛的张献忠在家乡揭竿而起,聚集十八寨农民闹暴动。

就这样两个苦命的老乡殊途同归,走在了一起。1633年,李自成、张献忠先后归附“闯王”高迎祥,并凭借出色能力,成了出色的闯将。

三、并肩作战的战友

1635年,大明王朝派出悍将洪承畴任五省总督,大力剿匪,农民义军屡屡受挫,频频退却到河南洛阳一带。革命事业岌岌可危,各路义军走在一起,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等13家72营义军首领聚集河南荥阳共商大计,会上采纳了李自成“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略,大家又信心满满,全力反围剿。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集兵一处,很快拿下了朱元璋的老巢安徽凤阳,刨了他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的工作单位“皇觉寺”,杀宦官、斩守将。

中国古代张献忠和李自成什么关系?

同乡、同袍。

张献忠和李自成是陕西同乡,同年出生,李自成比张献忠仅大一个月。两人同为明末流寇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

1633年王自用病死,“三十六营”解散。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十三家”继续拥推老闯王高迎祥为盟主。

1635年,“十三家”被明军围困于河南。为冲出包围围,十三家头领决定分兵出击。从此,李自成、张献忠各自为战。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关系

1,出身和反明前很多相识

两人都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两人起义反明前都当过公差,李自成是大明的邮差(驿卒)、而张献忠是当过大明的警察(捕快)。起义反明后都在高迎祥手下,都被称为闯将。

2,两人的政权是一南一北,形成呼应

张献忠与李自成后来因故发生矛盾,于是分道扬镳,张献忠率部南下攻长江流域,李自成则率部攻黄河流域。这样此二人往往是张献忠遭到明军主力追剿的时候,李自成就从被打得大败中缓过气来,由于明末天灾加上明廷对农民收税过重(应付关外后金的军饷居然基本上是出自已经苦不堪言的农民,而不是那个税率几乎没有、富裕的商人)饥民多 ,李自成就又能很快拉起队伍对抗明廷;而反过来当李自成被明军围剿主力消耗殆尽的时候,张献忠就在那里动作了。所以虽然说此二人有矛盾,但由于地缘原因,往往是无意识地形成呼应之势。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并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从而获得广大农民支持,队伍发展很快,最后攻入北京灭了明。而张献忠在崇祯16年据武昌、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也获得很多农民的更从,队伍发展也很多,后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

3,两人的死都跟轻视共同的对手清八旗兵有关系

李自成本来一统天下机会非常大,结果进京后居然不重视那个当年屡屡给明廷带来麻烦(如消耗大量军饷导致农民负担过重没法活下去而起义、在剿灭内部农民军起义的关键时刻,由于后金的入关而不得不撤兵回援京师——如果毛文龙在的话,必然能拖住后金大量力量、而袁崇焕却杀了毛文龙)的清。在起先吴三桂已经表示投降,并带兵进京的时候,山海关没能派嫡系重要力量去驻防;我的很多帖子已经说明了,结果败了。而且后来,一路退到南方的时候,在湖北的时候还是轻视,自己轻易带着几十个人就在前面探路,结果被地主武装所杀。

而张献忠也是轻视清八旗,虽然初期听到清八旗兵攻入四川打过来,张献忠觉得守不住就烧了成都而撤走。但是撤退过程中,对于斥候回来报告说清军八旗先锋已经追上来还不相信,就亲自前去查看,但张献忠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居然只带着少数随从出营观察,也没有作任何战斗的准备。双方隔着一条水沟相遇。张献忠由于走得太近被清兵一箭射中左胸,坠马而死(据说是“箭正中献忠肩下,由左旁射入,直透其心,顿时倒地,鲜血长流。献忠痛极而亡”)。

可以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意外而死,而且死因都跟自大有关系,也可以说是勇敢过头有关系;这也说明了此二人尤其是李自成并没有堕落。

4,就影响力而言,李自成远远大于张献忠,但死后二人留下军队在抗清中的发挥,却相反

李自成影响力远大于张献忠,这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大顺政权最鼎盛时期包括了陕西、宁夏、山西、山东、河南湖北一部等,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就是四川一部分。然而二人死后,两支队伍抗清的作用和效果,那就差距刚好是反过来。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大部分也是一直抗清(少数投降),而且抗击到了最后(李来亨部是当时大陆最后一支有影响力的抗清武装),但是自从李自成死后,这支大顺军抗清作用跟大西军没法比。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等带领下一路收复南明多处失地,并且击毙清廷的八旗王尼堪,一度甚至让南方局势倒向南明这边。而大顺军,除了局部反攻之外,基本上是一路败退居多,虽然其中很多原因是猪一样的队友(南明军)坏了事。这其中原因大概是:第一,李自成死后大顺军没核心,而大西军却有四大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组成以孙可望为首的核心,没核心自然是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有了核心那就会形成合力;第二,由于清廷一直将李自成当做主要对手,所以在击败大顺军后一直追杀李自成,所以在和清八旗兵作战的过程中大顺军虽然打死打伤不少清军(清廷处于防止外人知道自己实力真相而隐瞒了损失,但入关后没多久八旗兵战斗力急剧下降就说明了那些会打仗的八旗老兵损失不少,而这些战中打得激烈的大多是跟大顺军打得)但自己损失更大,而且一路没有休整,而李自成突然死亡没了核心的大顺军没有形成合力从明军手里夺来一块后方休整基地,大西军就不同了,张献忠死后,清廷并没有一路紧紧追击,从而使得大西军能比较从容制定撤退路线进入云南获得一块后方休整基地;第三,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分兵多处——如李自成自带的一部分、李过高一功带兵在陕北、白旺带兵在荆州一带。。。。这样的结果容易被清廷逐个击破,而且不能形成合力抵抗住并夺取一块后方基地,而大西军基本上都集中在一块儿,撤退方向能集中在一处,也容易集中力量攻下一处当做后方根据地。

5,李自成能力比张献忠强,而此二人的后任刚好相反

李自成能力比张献忠强是无容置疑的,而二人死后,张献忠的后任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能力,那就比大顺的高一功、李过等人强多了。

6,两人死后都被大肆抹黑

李自成变成了进京后立刻享乐之辈,并大肆败坏军纪等。而张献忠更惨被抹黑成在四川一天不杀几个人没法吃饭、睡觉的穷凶恶极的屠夫,居然被说成“屠尽四川”、“杀人6亿”,事实上是张献忠死后四川一直还打了十几年的战争,明末人口总共都不到2亿。

《明史》中的张献忠和李自成,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一则关于张献忠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张献忠占领四川后,因为反抗者比较多,为了准确地找出这些人,所以张献忠就特别安排了探子到处打探消息,凡是涉及到对张献忠不利的消息都要收集上来,方便他打击反抗者。

某日,一个探子偷听到一对夫妇的谈话,丈夫在埋怨妻子说妇人喜欢嚼舌头,尽说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事,探子一听,和张家有关,赶紧的向张献忠汇报,结果张献忠一听后大喜,不但赏赐了探子,还摆开宴席庆祝。

这句话为何让张献忠高兴得不得了?这就牵扯到和张献忠齐名的另一位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了,在张献忠看来,“张家长,李家短”就是在说张献忠超过了李自成,对于张献忠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他高兴的事情了。

两人同为陕西人,同年同月出生,相差不过四天,在反抗明朝的起义过程中,为了争夺起义军最高领袖的位置,也或许是为了面子,张献忠和李自成有过不少的纠纷,从《明史》中记载的事例来看,俩人一直在争斗,甚至互相起过杀心。

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曾在明朝的体制中做过事,当然,全是不入流的工作,张献忠做过普通军士,李自成做过驿站的驿卒,但俩人双双失业,也双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明朝崇祯年间,造反起义的农民军多入牛毛,但能坚持到崇祯朝灭亡的,也就剩下这俩位。

在造反起义的过程中,张献忠和李自成的起点不同,张献忠一开始就是独自成军,自称“八大王”,而李自成则依附在首任闯王高迎祥麾下,崇祯八年,各路义军聚会荥阳时,张献忠是十三路义军领导人之一,而李自成还依旧是高迎祥下面的一员闯将:献忠始与高迎祥并起作贼,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与献忠并。

俩人的第一次冲突就在荥阳大会之后发生,当时,在李自成的建议下,各路义军分别出击不同方向,高迎祥和张献忠合并一路攻下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联手将将凤阳抢了个精光,在各自的抢劫过程中,李自成曾向张献忠讨要几名太监,但张献忠没给李自成面子: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献忠独东下庐州。

从这事开始,俩人之间算是有了矛盾,崇祯九年,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才开始冒头,从闯将升级为闯王,正式开始独自成军,崇祯十一年,在官军的重点攻击下,李自成被打得溃不成军,仅余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

李自成被明军击败的同时,张献忠向督师熊文灿请降,被接纳。投降明朝后的张献忠日子依旧过得很滋润,不听调也不听宣,每年朝廷还要拨给他一定的经费养军,比起在商洛山中吃灰扒泥的李自成,简直是天壤之别。

一年后,张献忠再次反叛,李自成得知后去投奔张献忠,虽然部下不多,但他依旧想独自成军,并不想成为张献忠的部下,可张献忠也没那么好忽悠,反过来想趁机吞掉李自成所部,警觉的李自成发觉张献忠的企图后赶紧的跑掉:

自成乃由缺走,突武关,往依献忠。献忠欲图之,觉,遁去。

时汝才已先与自成合,献忠遂投自成。自成以部曲遇之,不从。自成欲杀之,汝才谏曰:“留之使扰汉南,分官军兵力。”乃阴与献忠五百骑,使遁去。

差点被杀,张献忠也受不了这口恶气,虽然双方都是起义军,不能明面上互相拼杀,但张献忠开始从形式上处处针对李自成。崇祯十六年,羽翼丰满的李自成在襄阳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开始把自己视为全国起义军的当然领袖,甚至不惜为此杀掉盟友罗汝才。

可张献忠就是不服李自成,同年,在攻克距离襄阳仅300多公里的武昌后,张献忠开府建牙,自称“大西王”,你做大元帅,我就称王,硬生生从名义上试图比李自成高那么一点,而李自成果然大怒:“时李自成在襄阳,闻之忌且怒,贻书谯责”。

张献忠才不会在乎李自成高不高兴,李自成势大,但天下更大,李自成往北方打,张献忠就往西南方向打,反正就是不跟李自成走一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朝称帝,国号“大顺”,在四川的张献忠马上也建朝称帝,国号“大西”,可取了个年号叫“大顺”。

张献忠知道自己的实力早已经不如席卷整个北方的李自成,可就是不愿意低李自成一头,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则小故事,凡是能压李自成一头的事,他就高兴,还趁着李自成在专心经略北方的时候,把本来在李自成手上的几块挨着自己的地盘给抢了过来:保宁、顺庆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献忠悉逐去。自成发兵攻,不克,遂据有全蜀。

俩人互相争斗了将近10年,明朝也是灭亡在他们手中,但俩人都败亡于清军,李自成拿下北京后被清军联手吴三桂击败,随即一路败逃,迅速丢掉整个北方的他于湖北九宫山被当地的士绅武装打死。一年多后,张献忠在四川抗清时,于阵前被冷箭射中阵亡。

张献忠和李自成俩人生前在反明这面大旗下互相算计,互相争斗,其实是必然的结果,早前,农民军都不算强大的时候,在共同的压力下,大家可以抱团取暖,互相信任,可随着实力的增强,财富的增多,地盘的增加,也随着野心的增多,矛盾也就自然而来。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增加,张献忠和李自成,也包括其他农民起义军领导人,全部成为可以独霸一方的诸侯,也开始学会了政治上的算计和争斗,更不要说高傲的张献忠早先地位远高于李自成,在李自成崛起后当然会有心理不平衡。

张献忠和李自成虽然互不相让,但生前俩人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反明,而在他俩死后,俩人所遗留下的两支军队的目标依旧一样,那就是反清。

张献忠余部在他的四个义子的率领下,入云南联明抗清,一直坚持到清朝康熙元年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之后才算灭亡。李自成余部也在他死后投降南明,在四川和湖北交界之处坚持抗清,直到清朝康熙三年被消灭。

张献忠和李自成在明末恶劣的大环境下造反,是明朝被清朝取代的罪魁之一,不能说是有罪,毕竟当时活不下去造反的人太多,没有他们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消耗明朝的元气,他们俩人只不过是韧劲最足,坚持得最久。

俩人留下的遗产能坚持帮助南明抗清二十来年,也算是有功的,李自成死的突然,张献忠到底还是留下过联明抗清的遗言,反明朝不反民族,这大概是他们留下的最后的尊严。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