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游戏资讯 > 瘦金体十种基本笔法(教育部为什么不提倡练瘦金体)

瘦金体十种基本笔法(教育部为什么不提倡练瘦金体)

编辑:admin来源:网友投稿更新时间: 23-01-21 02:34:27

本文目录一览:

  • 1、瘦金体中性笔初学者怎么练
  • 2、怎样写瘦金体
  • 3、如何写好瘦金体
  • 4、如何自学瘦金体
  • 5、跪求高人~瘦金体的写法!

瘦金体中性笔初学者怎么练

瘦金体中性笔初学者怎么练如下:

1、掌握执笔方式。

现在大多数的执笔法都是五指执笔法,但并不都是五指执笔。瘦金体时代,是没有五指执笔法的。经过实践证明,“三指执笔法(夹筷法)”对书写瘦金体来说非常科学有效,因此推荐。

2、了解书体特点。

不管学习什么,都提前了解特点,才是后期学习进步的核心。在学习瘦金体之前,充分了解瘦金体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在书写中体现出来,这就已经算是入门了。

3、临习宋徽宗真迹字帖。

瘦金体为宋徽宗所创,纯正笔法,自然也就是宋徽宗才写得出来。字帖选择上,推荐宋徽宗《真书千字文》。

怎样写瘦金体

笔要特别的要求:1,因为瘦金体很难练,处处露锋。2。3、瘦金体的笔法与传统的“中锋”“藏锋”相反、一定要坚持,讲求即为笔笔侧锋,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写好瘦金体方法:长锋狼毛

如何写好瘦金体

写好瘦金体方法:

1、笔要特别的要求:长锋狼毛。

2、瘦金体的笔法与传统的“中锋”“藏锋”相反,讲求即为笔笔侧锋,处处露锋。

3、一定要坚持,因为瘦金体很难练,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如何自学瘦金体

第一步 准备工具笔、墨、纸,瘦金独成一路,若是用普通的羊毫毛笔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控制,要写出瘦金的特色十分不易,经个人测试,长锋狼毫勾线最为适合。宜浓宜深,不宜淡。

第二步 笔法“卧杆法的执笔方法大致我们平时拿筷子夹菜喂饭时类似败笑:个手指拿笔竿,抓得稍下面一点,笔杆放在中指的第一个节骨眼 附近,食指由外往内押笔杆,拇指由上往下押笔杆。

第三步 读帖多读,晚上睡觉前读,帖子放在手边,第二天一起来读,记住笔画的特点和结构,多分简卖析。用闲暇时间。

第四步临帖先说选帖,不要拦枯逗看到什么瘦金全集、宋徽宗全集什么的就买,买点高质量的。

跪求高人~瘦金体的写法!

字体简介 蜡梅山禽 赵佶 宋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他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瘦金体 2009-12-09 13:24 一,字体技法篇

因故次序有所不顺(见谅)

第二章 侧锋卧笔法---揭密瘦金体笔法的指归图 瘦金体取长锋狼毫,横卧纸上,笔尖朝外,笔肚朝内,笔笔侧锋,险中求稳。剑走偏锋而能自成一体开宗立派的,古今唯有天纵之才自号天下一人的教主道君皇帝赵佶而已

书法的妙处,全在于用笔,用笔的成败,首先在拿笔。拿笔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与纸面垂直的拿法;

2,侧锋向右,笔竿朝左卧的拿法;

3,侧锋向左,笔竿朝右卧的拿法;

4,为2和3结合的拿法。

笔法1好看不中用,是作茧自缚的拿法,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笔锋运动时还能保持笔竿与纸面垂直,特别是写草书的时候。笔法2下笔凝重有涩味,但不符合右手操作的人体生理规律,感觉反手反脚,写出的笔画容易颤抖,不适合写潇洒飘逸的瘦金体,若写黄庭坚到挺合适。笔法3下笔轻松,运笔流畅,不论是从左到右或是从上到下运行都能视野开阔手腕灵活,最符合右手拿笔的生理规律,只是有一点:当写斜点或捺笔的时候,因为是朝右下行笔,笔肚走在前,笔锋跟在后,所以用不到笔锋,写出的笔画势必臃肿无力,写不出瘦金体铁画银钩、如刻如镂的艺术效果。笔法4即以笔法3为主当遇到斜点、竖钩或捺笔时用笔法2写,两者结合,较为完善。

以下两点最为关键(重要),本应有图示范,但目前传图不便,姑且笔述如下:

1,手指与笔竿的关系;

“卧笔法”拿笔与我们夹菜和扒饭时拿筷子的方法相似,只是把两只筷子抽掉一只,是用三个指头捻住笔竿,手指可松可紧可转动,手腕可向前向左向右起倒。手腕轻贴纸面,顿笔时可枕腕,行笔时随笔锋移动与纸面若即若离。(若写腕力不能控制的大字或榜书则须悬腕悬肘)

2, 笔毫与纸面的关系及“八法”的形成;

右手拿笔,运动轴心在右下角,目光正对之处,就是笔毫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执笔在指,运笔在心,书写纸上,形成点画,点画巧妙组合,形成字型乃至篇章,其中点画是基础。下面详细介绍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笔毫分“笔肚”与“笔锋”两部分(图略)

横:长横,用笔法3,笔如刀,纸如木,切锋入纸,入木三分。笔锋朝左上,笔肚朝右下,(保持这种状态)由重到轻迅速向右划过,如刻如镂。至末端杀住趁势提笔外翻裹锋向右下顿笔,笔尖朝左上,笔肚朝右下,稍注,回锋收笔,完成。(起笔处形成刀切状的斜面干净利落;收笔处末笔是竖则藏锋,如《夏日诗》中“草”“盖”“盘”的长横,不是末笔则露锋带钩及牵丝与下笔相连如《夏》中‘清’‘黄’“长”字的长横。)

短横,写法起笔同长横,末端顿笔较轻或稍注即回锋收笔完成,笔画较粗重。如《夏》中“雨”“长”“更”的短横。短横收笔处亦有藏与露之分。

右尖横,写法同长横,笔画较短,末端不顿笔,常用于“木”“禾”字旁等,如〈夏〉中“杯”字。

左尖横,由轻到重运笔,末端回收一下,常用于“草”字头,提手旁等,如〈夏〉中“黄”“摇”等字。

柳叶横,为瘦金体的特色之笔,两头轻中间重,若纺锤形,精巧秀丽,常用于‘口’字,‘曰’字,‘田’字等的横折处,如《夏》中”薰“字几个短横。《秾芳诗》中”留“字等。

竖:长竖,起笔同横画,笔尖在左,笔肚在右,从上往下由重到轻用指力迅速推动笔锋向下移动,至末端杀住趁势提笔向左外翻裹锋顿笔同横画,完成,顿点的角度比横画的顿点大,略近45度。竖画在左边时多出锋带钩,与右边笔画相呼应,竖尾角度垂直或稍左斜如《秾芳诗》中“依、化、径”等字的竖;在中间或右边时多藏锋,如《秾》帖中的“醉舞笔”等字的竖画。竖的尾端垂直或稍右斜。如《千字文》中“辞、所、取”等字。

短竖,起笔同竖画,收笔无顿点,短而粗壮,稍向右倾斜。如〈夏〉中“清、时、正”等字的短竖。

撇:斜撇,起笔同横画,按笔入纸后由重到轻迅速向左下移动笔锋,注意,务必使笔毫斜卧于纸面,笔尖始终在左上方,笔肚始终在右下方。末端犀利挺劲,有一种无坚不摧之势。《秾》中“零、化、似”等字的斜撇。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较短

竖撇,“月字旁、同字框”等常用,起笔先作一竖点,稍注后轻提笔向右紧接着写竖画,至中下部稍稍压锋再向左下轻快撇出,撇尾锋利且有弧度,整个笔画稍稍向右倾斜。如〈夏〉帖中“稠风丹”等字的竖撇。

柳叶撇,“厂字头,广字头”等常用,写法与竖撇相似、只是形体较挺直,斜度较大,起笔处必与上一笔有牵丝相连,竖点不明显。

本贴转自书法江湖论坛 sf108.com,本贴地址:

瘦金八法(下)

捺,钩,点的写法 捺:分斜捺与平捺两种,捺笔是瘦金八法中最难写的一笔,也是最美的一笔,有斜捺和平捺两种,下面以角度、力度、长度三个方面来分析捺的写法:

1,角度:捺的走势是由左上朝右下运笔,需用“笔法2”(笔法四种参见前述)来写,斜捺与水平面大约呈45度角,一波三折,第一波短而稍呈左低右高之势。捺尾底部取平。,平捺角度较小,捺头略高于捺尾,一波三折,第一波短而向右上约呈45度角,捺尾稍上翘但低于捺头。

2,力度:平捺承接上一笔转笔逆锋用力由左下朝右上行笔,到最高处稍住在由重到轻往右下角行笔,此时必须悬腕或腕在纸面若即若离。行至最低处稍注,再按笔朝右稍上用力扫出捺尾,注意在扫出的过程中笔尖朝上,笔肚朝下,捺尾较长,且应有兰叶当风摆动之势方妙。斜捺起笔露锋其余写法同平捺,只是角度不同。

3,长度:在田字格中。所有捺笔均逸出格外(待见拙文“逐字分析法”)。

本贴转自书法江湖论坛 sf108.com,本贴地址:

钩的写法

钩的写法

钩的写法

钩有横钩,竖钩,斜钩,弯钩四大类,分述如下

1,横钩,在横画末端向右下用力顿笔,然后折锋向左或左下钩出,钩尖长而直,如同短撇.瘦金体钩刃角度较平,几乎与横画平行如千字文中“堂、云、露”等字的横钩。

2竖钩,起笔写竖画至末端驻笔蓄势后用力向左上轻快钩出。分内恹和外拓两种“可诗”等字的用外拓笔法“杯和”等字的木字旁禾字旁的竖钩细长而内敛,钩尖拉成新月状上翻与撇画相连,笔势飞动而流利,从王羲之行书变化而来,是瘦金体的特色之笔。如图:

3 (1)竖弯钩,(又称浮鹅钩),是也 、化、色等字常用之笔。弯处圆曲有力,底部取平,角度约为90度。(2)横折弯钩,风凤等用笔,弯处约四分之一个圆,钩尖回视折角,若鸾凤回首,顾盼多姿

热门文章更多+